第七十章 榮華堂
關燈
小
中
大
可過了鵝頸關,路途才剛過半呢。
白家溝是一個四面環山的谷底,清朝初年的時候曾經荒廢了上百年,直到白家先祖發現了它,在這裏開荒種地繁衍生息。
白客曾經想不明白,白家先祖為何要到這麽一個“地無半裏平,天無一日晴”的地方開荒種地,生存繁衍。
後來聽老爸講述一些家史多少明白了些。
清朝初年,人所周知的原因,蜀地人跡罕至。
朝廷號召各地居民到蜀地開荒拓墾。
估計白家先祖來得晚了,好地段沒能搶到,只好繼續向犄角旮旯裏挺進。
最後終於找到白家溝這麽個地方。
這裏的土地雖然不夠平坦肥沃,但也算得天獨厚。
谷地中央有一條小河,常年川流不息。
小河兩岸則有大片的竹林,可以起到鞏固堤岸的作用。
只要多費點人力精心開墾,解決溫飽是不成問題的。
在小路上走著的時候,白客還不時看向道路兩邊的山野地頭。
由於人多地少,地勢不夠平坦,這一帶的土地都被充分開發了。
但凡石頭少點的土地都能看到一塊兒塊兒的農田。
農田裏不時看到一個個白發蒼蒼的老爺爺老奶奶。
說起來奇怪,這一帶的氣候其實是很差的。
冬天濕冷,夏天潮熱。
洗一件衣服,晾曬一個星期都不幹。
但這一帶長壽的老人卻很多。
即便在眼下這個物質貧乏的年代裏,田間地頭還總能看見揮鋤勞作的,七八十歲的健康老人。
離村口老挺遠,就看到了烏央烏央的村民。
這些村民絕大多數是白家人,他們對父子三人翹首以盼。
看到這幕盛景,白策的眼睛濕潤了,連忙加快了腳步。
白宗也在後面緊緊跟著。
白客這才想起來,大哥跟老爸一樣,都是第三房的長子長孫。
到了跟前,這群陌生人圍了上來,七嘴八舌對著白宗、白客指手劃腳。
雖然看起來有些不禮貌,但白客卻感覺有些溫馨。
白策拉著白宗和白客向宗親們一一介紹。
而白策指著那些陌生人介紹時,白客卻一個都記不清,因為好多都在三輩兒人之外了。
但無論如何,白宗、白客哥倆的輩兒還是很高的,很多看起來比白策還老的人都得叫白客叔叔。
大家簇擁著父子三人向村子裏走去。
村子裏,各家各戶房前屋後的土地都被充分開發出來,而且多大種的是水稻,連正常行走的小路都沒留下。
唯一能夠行走的就是田埂。
由於三天兩頭下雨,田埂極其濕滑。
當地村民早已習慣這種路徑,七八十歲的老人也能行走自如。
白宗、白客他們哥倆只能顫顫巍巍地走。
要是一不留神掉進稻田裏那就糗大了。
眾鄉親簇擁著父子三人穿越阡陌縱橫的稻田,來到谷底的高處。
那裏也到處都是農田,不過種的並不是水稻,而是像苞米、蔬菜之類的東西。
在歪七八鈕的農田之間,有一小塊兒空地,那裏有一個墳包,豎著塊兒墓碑,上面書寫著“白秉文”三個大字。
白客知道這個白秉文就是白家第三房人的先祖。
他是白策爺爺的爺爺。
當年,白家第一代先祖帶著老婆和兩兒一女在白家溝住下來後,開始了拓墾耕種的生活。
但前三代一直過得十分艱苦,有時連溫飽都難以維持。
主要原因在於人丁不夠興旺,缺少開荒種地的勞動力。
直到三四代之後,白家出了一個叫白華章的先祖,一口氣生了五個兒子,個個身強力壯,也就是後世所說的五大房人。
沒多久,白家溝的土地已經不夠他們開墾了。
五大房人中,只有老大白勝文、老三白秉文留了下來。
其他三大房人繼續到外面拓墾開荒、開枝散葉去了。
又過了若幹年後,白勝文的子孫們也紛紛出去了,白家溝便只剩下第三房人這一支了。
而白策和白宗就是第三房人的長房長孫。
此時,墓碑前早已擺放著新鮮的貢品,墓碑也被擦拭一新。
在眾人圍觀之下,二叔先拿來一掛鞭炮放了一通,然後拿來香和蠟燭等東西。
先在香爐兩邊點燃兩只蠟燭,然後白策舉著三炷香跪在墓碑前。
白宗和白客則各自舉著一炷香跪在父親身後。
三人手裏的香被二叔點燃了,然後舉著磕了三個頭,這才緩緩起身。
圍觀的父老鄉親們又寒暄一番,紛紛離去了。
白策的兄弟姐妹中,眼下就剩二叔和三叔還留在白家溝。
三叔常年在外幹木匠活兒,家裏只有三嬸和兩兒兩女。
鄉親們都散去後,二叔領著父子三人走向老房。
白家的老房眼下二叔一家住著,三叔另外在谷底高處又建了一所宅院。
在此之前,白策曾經對自己兒女把老房吹得天花亂墜,仿佛老房就是喬家大院、王家大院一般的存在。
其實,它跟白客他們在北方的家一個格局,只不過多了一進而以。
最外面一進院子,也是兩間正房,然後東西各兩間廂房。
只是由於南北風俗以及氣候的不同,房子的格局稍有差異。
尤其房子的形狀更是大不相同。
南方房子的房頂都是飛檐結構,鋪著瓦的,房子也有棱有角。
而北方房子的房頂都是平的,房子也四四方方。
在南方人看來,死人才住四四方方的房子,活人的房子就要有棱有角。
當然,這主要跟北方的氣候有關。
北方的房子,房頂要是蓋瓦的話,幾天就被大風刮走了。
打眼看上去,這老房子年久失修了,到處破敗。
門樓上爬滿青苔,院墻也破損了好幾塊兒。
看起來遠不如白客他們在北方的小院。
但走到近前,看看房子的雕梁畫棟,再看看一磚一瓦的構造,卻不是白客他們北方的新房可比擬的。
它自有一種歲月的味道在裏面。
穿過門樓,左右兩邊是廊道,可以直接走進外層的院子,也可以到達下一進院子。
門樓正對的院子中間,一幢殘破的照壁擋住了去路。
照壁斑駁陸離,但還是能隱約看出用碎瓷碎片拼湊的幾個字——榮華堂。
第三房人白秉文雖然在白家溝站穩了腳跟,但也只能算是解決溫飽,接近小康而已。
住的房子也只是普通的磚瓦房。
到了白秉文孫子這一輩兒,長子生了兩個孫子。
長孫映輝,次孫曉初。
這哥倆成年後都十分能幹,二十來歲就把生意做到下江了。
他們往下江做桐油和中藥材生意。
他們做生意時先雇人砍伐樹木制造木船,用木船運送各種物品到漢武或者魔都後,就連船帶物一起賣掉。
然後再坐船回來。
幾次三番後,發了點小財,然後哥倆翻修了以前的老房,蓋了兩進的院子。
在照壁上還鑲嵌了三個字:榮華堂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白家溝是一個四面環山的谷底,清朝初年的時候曾經荒廢了上百年,直到白家先祖發現了它,在這裏開荒種地繁衍生息。
白客曾經想不明白,白家先祖為何要到這麽一個“地無半裏平,天無一日晴”的地方開荒種地,生存繁衍。
後來聽老爸講述一些家史多少明白了些。
清朝初年,人所周知的原因,蜀地人跡罕至。
朝廷號召各地居民到蜀地開荒拓墾。
估計白家先祖來得晚了,好地段沒能搶到,只好繼續向犄角旮旯裏挺進。
最後終於找到白家溝這麽個地方。
這裏的土地雖然不夠平坦肥沃,但也算得天獨厚。
谷地中央有一條小河,常年川流不息。
小河兩岸則有大片的竹林,可以起到鞏固堤岸的作用。
只要多費點人力精心開墾,解決溫飽是不成問題的。
在小路上走著的時候,白客還不時看向道路兩邊的山野地頭。
由於人多地少,地勢不夠平坦,這一帶的土地都被充分開發了。
但凡石頭少點的土地都能看到一塊兒塊兒的農田。
農田裏不時看到一個個白發蒼蒼的老爺爺老奶奶。
說起來奇怪,這一帶的氣候其實是很差的。
冬天濕冷,夏天潮熱。
洗一件衣服,晾曬一個星期都不幹。
但這一帶長壽的老人卻很多。
即便在眼下這個物質貧乏的年代裏,田間地頭還總能看見揮鋤勞作的,七八十歲的健康老人。
離村口老挺遠,就看到了烏央烏央的村民。
這些村民絕大多數是白家人,他們對父子三人翹首以盼。
看到這幕盛景,白策的眼睛濕潤了,連忙加快了腳步。
白宗也在後面緊緊跟著。
白客這才想起來,大哥跟老爸一樣,都是第三房的長子長孫。
到了跟前,這群陌生人圍了上來,七嘴八舌對著白宗、白客指手劃腳。
雖然看起來有些不禮貌,但白客卻感覺有些溫馨。
白策拉著白宗和白客向宗親們一一介紹。
而白策指著那些陌生人介紹時,白客卻一個都記不清,因為好多都在三輩兒人之外了。
但無論如何,白宗、白客哥倆的輩兒還是很高的,很多看起來比白策還老的人都得叫白客叔叔。
大家簇擁著父子三人向村子裏走去。
村子裏,各家各戶房前屋後的土地都被充分開發出來,而且多大種的是水稻,連正常行走的小路都沒留下。
唯一能夠行走的就是田埂。
由於三天兩頭下雨,田埂極其濕滑。
當地村民早已習慣這種路徑,七八十歲的老人也能行走自如。
白宗、白客他們哥倆只能顫顫巍巍地走。
要是一不留神掉進稻田裏那就糗大了。
眾鄉親簇擁著父子三人穿越阡陌縱橫的稻田,來到谷底的高處。
那裏也到處都是農田,不過種的並不是水稻,而是像苞米、蔬菜之類的東西。
在歪七八鈕的農田之間,有一小塊兒空地,那裏有一個墳包,豎著塊兒墓碑,上面書寫著“白秉文”三個大字。
白客知道這個白秉文就是白家第三房人的先祖。
他是白策爺爺的爺爺。
當年,白家第一代先祖帶著老婆和兩兒一女在白家溝住下來後,開始了拓墾耕種的生活。
但前三代一直過得十分艱苦,有時連溫飽都難以維持。
主要原因在於人丁不夠興旺,缺少開荒種地的勞動力。
直到三四代之後,白家出了一個叫白華章的先祖,一口氣生了五個兒子,個個身強力壯,也就是後世所說的五大房人。
沒多久,白家溝的土地已經不夠他們開墾了。
五大房人中,只有老大白勝文、老三白秉文留了下來。
其他三大房人繼續到外面拓墾開荒、開枝散葉去了。
又過了若幹年後,白勝文的子孫們也紛紛出去了,白家溝便只剩下第三房人這一支了。
而白策和白宗就是第三房人的長房長孫。
此時,墓碑前早已擺放著新鮮的貢品,墓碑也被擦拭一新。
在眾人圍觀之下,二叔先拿來一掛鞭炮放了一通,然後拿來香和蠟燭等東西。
先在香爐兩邊點燃兩只蠟燭,然後白策舉著三炷香跪在墓碑前。
白宗和白客則各自舉著一炷香跪在父親身後。
三人手裏的香被二叔點燃了,然後舉著磕了三個頭,這才緩緩起身。
圍觀的父老鄉親們又寒暄一番,紛紛離去了。
白策的兄弟姐妹中,眼下就剩二叔和三叔還留在白家溝。
三叔常年在外幹木匠活兒,家裏只有三嬸和兩兒兩女。
鄉親們都散去後,二叔領著父子三人走向老房。
白家的老房眼下二叔一家住著,三叔另外在谷底高處又建了一所宅院。
在此之前,白策曾經對自己兒女把老房吹得天花亂墜,仿佛老房就是喬家大院、王家大院一般的存在。
其實,它跟白客他們在北方的家一個格局,只不過多了一進而以。
最外面一進院子,也是兩間正房,然後東西各兩間廂房。
只是由於南北風俗以及氣候的不同,房子的格局稍有差異。
尤其房子的形狀更是大不相同。
南方房子的房頂都是飛檐結構,鋪著瓦的,房子也有棱有角。
而北方房子的房頂都是平的,房子也四四方方。
在南方人看來,死人才住四四方方的房子,活人的房子就要有棱有角。
當然,這主要跟北方的氣候有關。
北方的房子,房頂要是蓋瓦的話,幾天就被大風刮走了。
打眼看上去,這老房子年久失修了,到處破敗。
門樓上爬滿青苔,院墻也破損了好幾塊兒。
看起來遠不如白客他們在北方的小院。
但走到近前,看看房子的雕梁畫棟,再看看一磚一瓦的構造,卻不是白客他們北方的新房可比擬的。
它自有一種歲月的味道在裏面。
穿過門樓,左右兩邊是廊道,可以直接走進外層的院子,也可以到達下一進院子。
門樓正對的院子中間,一幢殘破的照壁擋住了去路。
照壁斑駁陸離,但還是能隱約看出用碎瓷碎片拼湊的幾個字——榮華堂。
第三房人白秉文雖然在白家溝站穩了腳跟,但也只能算是解決溫飽,接近小康而已。
住的房子也只是普通的磚瓦房。
到了白秉文孫子這一輩兒,長子生了兩個孫子。
長孫映輝,次孫曉初。
這哥倆成年後都十分能幹,二十來歲就把生意做到下江了。
他們往下江做桐油和中藥材生意。
他們做生意時先雇人砍伐樹木制造木船,用木船運送各種物品到漢武或者魔都後,就連船帶物一起賣掉。
然後再坐船回來。
幾次三番後,發了點小財,然後哥倆翻修了以前的老房,蓋了兩進的院子。
在照壁上還鑲嵌了三個字:榮華堂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